星愿教育网

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深远影响及数据解析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与货币环境的冲击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首次负增长,这一经济"急刹车"迫使中国央行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和金融体系。

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的影响

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1-2月期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这些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了严重打击,以2020年2月为例,湖北省(疫情最初暴发地)的工业增加值同比暴跌45.8%,全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8.5%,显示出疫情中心区域经济的极端脆弱性。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

  1. 流动性注入:2020年1月至4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投放流动性约3.3万亿元,并通过三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具体来看:

    • 2020年1月6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8000亿元
    • 2020年3月16日定向降准0.5-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5500亿元
    • 2020年4月3日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4000亿元
  2. 利率调整:2020年,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2.5%下调至2.2%,1年期MLF利率从3.25%下调至2.95%,以2020年4月数据为例,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6%,较2019年同期下降0.82个百分点。

  3. 信贷支持: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疫情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化

新冠疫情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显著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 M2增速:2020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末,M2余额达到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提高1.4个百分点。

  • M1增速:2020年3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7.51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4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M1平均增速为8.6%,较2019年提高4.2个百分点。

  • 社会融资规模:2020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2020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

疫情期间中国外汇市场表现

新冠疫情对中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1. 外汇储备:2020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606亿美元,较2月末下降461亿美元,降幅为1.5%,但到2020年末,外汇储备回升至32165亿美元,全年增加1086亿美元。

  2. 人民币汇率:2020年1月20日(疫情暴发初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8664;2月3日(春节后首个交易日)贬值至6.9249;3月19日进一步贬值至7.0522(年内低点),但随后开始回升,2020年末收于6.5249,全年累计升值约6.7%。

  3. 跨境资金流动:2020年一季度,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2355亿元人民币(等值337亿美元),而2019年同期为顺差2498亿元人民币,但2020年全年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恢复顺差1587亿美元。

疫情对特定行业信贷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不同行业的信贷影响差异显著:

  1. 医疗卫生行业:2020年一季度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业贷款余额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末高3.3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贷款309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

  2. 批发零售业:2020年一季度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9.5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贷款1962亿元,同比少增155亿元。

  3. 交通运输业:2020年一季度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贷款4196亿元,同比多增1137亿元。

  4. 住宿餐饮业:2020年一季度末,住宿餐饮业贷款余额9850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贷款58亿元,同比少增122亿元。

区域货币信贷数据差异

新冠疫情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货币信贷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1. 湖北省:2020年一季度,湖北省新增人民币贷款2152亿元,同比少增111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2. 广东省:2020年一季度,广东省新增人民币贷款9603亿元,同比多增1306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3. 浙江省:2020年一季度,浙江省新增人民币贷款7954亿元,同比多增1421亿元,3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4. 北京市:2020年一季度,北京市新增人民币贷款4152亿元,同比多增506亿元,3月末高新技术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疫情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国货币政策开始从危机应对模式转向常态化:

  1. 政策利率: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均保持稳定,分别为2.2%和2.95%。

  2. 存款准备金率:2021年7月和12月,央行两次全面降准各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

  3. 信贷增长:202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9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末低0.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

  4. 社会融资规模: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增量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

新冠疫情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迫使央行在短期内实施了大规模的宽松政策,从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M2增速回升至10%以上,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扩张,利率水平明显下降,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但也带来了宏观杠杆率上升等新挑战,随着经济逐步恢复,中国货币政策正转向更加精准有效的模式,注重结构性调整和风险防范,如何在支持经济复苏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将是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课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