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知识与预防措施
心肌梗死(心梗)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约1790万人死亡,其中心梗占很大比例,提高公众对心梗的认知,掌握急救措施和预防方法,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什么是心梗?
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常见原因包括:
-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 血管痉挛(如吸烟、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
- 血栓栓塞(如房颤患者血栓脱落堵塞冠状动脉)
心梗的典型症状
- 胸痛:压榨性、紧缩感,常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
- 呼吸困难:伴随冷汗、恶心、呕吐
- 不典型症状:女性、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或上腹痛
注意:约20%-30%的心梗患者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
最新数据:全球及中国心梗现状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数据:
指标 | 全球数据 | 中国数据 |
---|---|---|
年心梗死亡人数 | 约890万 | 约180万 |
心梗发病率(每10万人) | 男性:164;女性:78 | 男性:205;女性:112 |
院外猝死率 | 约50%-60% | 约70% |
黄金救治时间窗 | ≤120分钟 | ≤90分钟(推荐) |
数据来源:
-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全球心血管疾病报告》
-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如何识别心梗?
FAST原则(适用于快速初步判断)
- Face(面部):突发面色苍白、冷汗
- Arm(手臂):左臂放射性疼痛
- Speech(言语):可能因疼痛无法清晰表达
- Time(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心电图与心肌酶检测
- 心电图(ECG):ST段抬高(STEMI)或非ST段抬高(NSTEMI)
- 肌钙蛋白(Troponin):心肌损伤特异性标志物
心梗急救:关键4步
-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 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心梗”,避免自行驾车就医。
- 嚼服阿司匹林(300mg),除非有禁忌症(如过敏、近期出血)。
- 有条件者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但对心梗效果有限,且低血压患者禁用。
预防心梗:生活方式与医学干预
可控危险因素
- 高血压(≥140/90 mmHg)
- 高血脂(LDL-C≥3.4 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
- 吸烟(使心梗风险增加2-4倍)
- 肥胖(BMI≥28 kg/m²)
饮食建议
- 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坚果、全谷物
- 减少盐摄入(每日<5g),避免加工食品
- 控制酒精:男性≤25g/日,女性≤15g/日
运动指南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
- 抗阻训练:每周2次,增强心肺功能
医学治疗与新技术
再灌注治疗
-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黄金时间窗内开通血管
- 溶栓治疗:适用于无PCI条件的地区
新型药物
- 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显著降低LDL-C
-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减少心衰风险
远程监测技术
- 可穿戴设备(如Apple Watch)监测心率、ECG
- AI辅助诊断系统提高早期检出率
常见误区与真相
-
误区:“年轻人不会得心梗。”
真相:近年<40岁心梗病例增加,与熬夜、压力、不良饮食相关。 -
误区:“心梗必须剧烈胸痛。”
真相:约1/3患者(尤其女性、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隐匿症状。 -
误区:“支架术后可恢复正常生活。”
真相:需长期服药(如阿司匹林、他汀)并控制危险因素。
心梗的防治需要个人、家庭和医疗体系的共同努力,提高健康素养,定期体检,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