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作为中国重要国际合作倡议的"一带一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分析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疫情状况及其对合作项目的影响,同时探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
疫情数据概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疫情形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8亿例,占全球总病例数的约32%,其中东南亚地区疫情最为严重,累计确诊病例达1.2亿例;其次是中东欧地区,累计确诊约6500万例;中亚地区相对较轻,累计确诊约1500万例。
以2022年1月至3月这一时段为例,部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疫情数据如下:
-
巴基斯坦:2022年1月新增确诊病例48,527例,2月新增32,156例,3月新增15,892例;同期死亡病例分别为1,024例、756例和432例。
-
俄罗斯:2022年第一季度共报告确诊病例约450万例,其中1月单日峰值达到创纪录的98,040例;同期死亡病例约58,000例。
-
印度尼西亚:2022年1月新增确诊1,254,386例,创下疫情以来最高月度纪录;2月回落至892,456例,3月进一步下降至321,045例。
-
土耳其:2022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日新增病例约75,000例,3月底单日新增降至20,000例以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96,000例。
-
哈萨克斯坦:2022年1月疫情急剧恶化,单日新增最高达17,122例;2-3月逐步回落,季度累计确诊约520,000例。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各国疫情发展曲线不尽相同,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经历了疫情的多轮冲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项目造成了显著影响。
疫情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具体影响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对外投资合作统计公报》显示,202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 2020年直接投资额为178.9亿美元,同比下降1.6%;
- 2021年回升至203亿美元,增长13.5%;
- 2022年达到209.7亿美元,再增长3.3%。
具体到项目层面,疫情导致多个重点项目进度延迟:
-
中老铁路:原计划2021年底通车,因疫情推迟至2021年12月3日,建设期间,高峰期有近20,000名中老员工参与施工,累计进行核酸检测超过50万人次,发现阳性病例1,200余例,导致局部停工累计达45天。
-
雅万高铁:印尼段建设受2021年Delta变异株冲击严重,当月工人感染率达7.8%,关键岗位人员缺口一度达到30%,项目进度延误约4个月。
-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2022年春季因疫情导致欧洲供应链中断,关键设备延迟交付达3个月,项目成本增加约12%。
-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2020-2021年期间因疫情导致中方技术人员轮换困难,平均滞留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8个月,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40%。
疫情期间"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据统计,中国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新冠疫苗超过25亿剂,在15个国家合作建立疫苗本地化生产中心,以塞尔维亚为例,中国捐赠的疫苗占其接种总量的35%,帮助该国在2022年3月前完成60%人口的全程接种。
疫情期间的贸易与数字经济合作
尽管面临疫情挑战,"一带一路"贸易合作仍展现出强大韧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35万亿美元,同比微降0.9%;
- 2021年大幅增长至1.8万亿美元,增幅33%;
- 2022年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2.07万亿美元,再增长15%。
分地区看,2022年东南亚占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48.7%,达1.01万亿美元;中东欧增长最快,同比增幅达23.5%,具体产品方面,防疫物资贸易显著增长,2020-2022年累计出口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价值超过500亿美元。
数字经济成为疫情期间合作亮点,中国与22个沿线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备忘录,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以中欧班列为例,2022年开行16,000列,运送货物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成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通道。
后疫情时代的一带一路新机遇
随着全球进入疫情后复苏阶段,"一带一路"合作呈现新趋势:
-
绿色转型加速:2022年中国在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达58%,如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3.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
-
公共卫生合作深化:中国已与84个沿线国家建立卫生合作机制,未来5年将重点支持30个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已于2023年初竣工,成为中非抗疫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
基础设施标准对接: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65个国家签署200余份标准互认协议,疫情期间在线完成300多项标准比对工作,为项目复工提供技术保障。
-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设立100亿美元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已批准54个项目,覆盖22个国家,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
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考验,但正如数据所示,这一倡议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最初的防疫物资援助到疫苗合作,从传统基建项目受阻到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一带一路"合作在疫情中不断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随着全球进入复苏阶段,基于疫情期间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机制,"一带一路"有望在促进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造福各国人民的"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